最近,北京大学出版社隆重推出了当代艺术批评家、艺术史学家吕澎先生的巨著《20世纪中国艺术史》。这是一部全面梳理和系统呈现二十世纪中国艺术发展进程的史学专著,浓缩了过去100年绚丽壮观的中国艺术发展史。从
应该说,改革开放至今,中国艺术史领域的许多专家学者,在研究与梳理二十世纪以来中国艺术的发展和变化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也积累了相当丰富的经验,这是值得肯定的。但是,如果我们将二十世纪作为中国现代艺术史上的一个整体来看就会发现,过去的100年是中国传统艺术向现代艺术转变的特别重要的一个世纪,其中充满错综复杂的社会历史问题,可说是谜团重重。但是,以往的史学研究仅仅局限在一些断代、局部、地域、单科和个案的分析与清理上,其研究对象更多的是“绘画领域”中出现过的风格与样式等。并且,大多局限在审美的层面上;在方法论上,还局限在从“史”到“史”这种一般意义的梳理和描述中,因此我们看到的大多是单纯的“艺术史”,在史学观和学术观上尤其缺少建树,几乎都是在传统的方法和视野中循环,文章缺少立场和观点,加之方法单一,给人感觉处处相似。我们始终没有一部完整描述二十世纪中国艺术发展与变化的专著。追其究竟,问题复杂,原因诸多,比如资料严重散失,历史事件、历史人物以及作品给人们以怎样的印象和影响难以确定等,加之工程浩大,使许多有志于此者望而却步。我以为,这是一件憾事。
当我们走出二十世纪,我们仍须反思中国社会在过去100年中的危机和动荡给艺术以怎样的影响。二十世纪的中国艺术诞生在社会深重的苦难之中,因此从一开始就不能只停留在审美愉悦的层面,还要面对沉重的现实进行探索。由于近代以来接连不断的内忧外患,使得中国有良知的艺术家心甘情愿以此为创作基点,无论是救亡还是启蒙,艺术在中国艺术家的心目中从来都是“有用”的,因此它有了沉重的负载。可以这样说,苦难和危机造就了中国现代艺术。这样的思想和观念使中国艺术成为社会人生的一面镜子,并且传达着中国社会中的欢乐与悲哀。到后来,艺术的标准被要求必须服从于政治的标准。特别是在革命情绪高涨的年代,政治统摄一切,中国艺术领域中的所有艺术形式必须为现实的政治和某种运动服务。这使艺术活动变成了功利的政治行为。改革开放之后,国门大开,西方现代主义艺术潮水般涌入,极大激活了中国艺术家的创造热情,在中国艺坛上,我们强烈感受到了中国社会的实际变革。
针对这一特殊的历史和社会背景,《20世纪中国艺术史》将艺术史镶嵌在历史和社会问题之中,在通篇的叙述中,作者始终坚持认为“一个艺术家的重要性或者一件作品的意义仅仅与社会发展中的问题有关”,放弃了传统意义上对审美的叙述与追问。在写作方法上,这部著作更关注那些“无法抹去的事件,名声不凡的人物以及给人深刻印象的作品”,因为它们“不同程度地反映并影响着历史”。这样的关注点表明,该著对艺术史的研究和梳理,是将艺术还原到二十世纪的文化当中去重新认识的,这种写作视点使我们在了解二十世纪的中国艺术时有了一个更加开阔的视野。
吕澎的这部专著所面对的不再是艺术史本身的来龙去脉,而是通过与历史问题的遭遇重新阐释艺术史。如果说,“艺术的历史也就是由艺术家及其作品构成的历史”(邵宏语),那么,该书正是围绕着“一件作品的意义仅仅在于她与社会发展中的问题有关”(吕澎语)而展开。正如作者在前言中所说:“这一百年来的艺术历史就是一个脱离风格问题而在‘思想’、‘主义’、‘政治事件’、‘文件’、‘指示’或者‘意识形态’的引导下变化与发展的。”他还说:“我们相信艺术家个人灵魂的特殊性,但是我们更应该关注他个人灵魂的生长过程”。
描述历史需要建树自己的观点和立场。资料搜集固然重要,但完全依赖于资料和文字堆积不是史学研究,而是归类和考证。吕澎对原始资料重新进行了分析与判断,他希望读者能够更清晰、更真实地理解历史真相。值得一提的是,吕澎在该书中选用了大量历史照片,从表面上看,这些照片与艺术史无关,但当它们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时候,那些早已逝去的历史情景似乎又回到我们面前,并且,成为我们考察历史不可缺少的依据。
艺术史家邵宏曾说:“如果说文化中的各个不同机制向我们提供了研究艺术史的多种角度,则‘今天’这个近乎于无限的丰富多样的现实,自然给予我们以多种多样的可能性。我们无不是带有今天的眼光去看待过去的。”邵宏的论述是精辟的,我们生活在价值多元的今天,应该对历史作出不同的阐释。我相信,吕著关于二十世纪中国艺术史的研究将获得重要学术地位,它是一部无法绕开的经典之作。
(《20世纪中国艺术史》,吕澎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1月版,880.00元)